《山东理工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聚力求突破 创先争一流———记我校信息管理研究院

   期次:第21期   作者:李秀芹  刁方淇   查看:40   


  2003年获批山东省首个情报学硕士点,2018年增列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2020-2022年连续3年软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22年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最好学科排名全国第十位,山东省首位;
  近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
  迄今已培养17届硕士毕业生,考博率近50%,就业率100%;
  ……
  一个以承担全校文献检索课教学起家的学术性机构,在2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它就是我校信息管理研究院。
  我校信息管理研究院于2021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学校科技信息研究所。多年来,研究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师资队伍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抢抓机遇,多点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山理工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提升整体软实力

  1984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1986年,学校图书馆文献检索教研室成立。2002年,在学校领导关心下,图书馆准备申报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紧锣密鼓、有序推进,打破了非教学部门不能申报硕士点的惯例。2003年,图书馆申报的情报学硕士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审批,填补山东省空白,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之一。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图书馆有了硕士点,文献检索教研室更名为科技信息研究所,标志着文献检索教学平台提升到一个新层次,由此带来了教学团队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支富有创新力的研究生队伍。
  研究院承担全校“信息检索与学术素养”(原“文献检索”)课程。从最初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检索工具,到自编教材、自制教学课件并多次获奖、先后被100多所高校使用,从最初只有1名教师给1个班30名学生上课,到成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该课程为基础,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2007年,以学科第二名的成绩一次申报成功,成为国内第一门“文献检索”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检索课从精品到共享:普及与提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研究生课程方面,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材2部。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表现。研究院始终瞄准国家战略亟需,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数字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等国家战略,先后获批山东省首批高校文科实验室“齐文化传承创新与数字人文实验室”、“黄河流域数据智能与低碳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山东省专利导航基地等研究平台和基地。依托这些省部级以上平台和基地,在科技战略情报、数字人文等研究领域持续攻关,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25部。
  经过20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以情报学、图书馆学、数字人文以及数据科学与管理为主干方向的稳定研究方向。2018年,被学校列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学科。2020年获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下设情报分析与科学评价、信息组织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与竞争情报、古籍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交叉方向)等4个研究方向。


以师资队伍为抓手,提升核心竞争力

  事业要发展,师资队伍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硕士点建设之初,学科点基础相对薄弱,梁战平、黄长著、辛希孟、靖继鹏、冷伏海、王知津等国内著名情报学家应邀受聘为我校特聘教授,又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引进2名青年教师,保证了情报学硕士点的顺利起步,为硕士点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了弥补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短板,研究院“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按需引进、精准引才,引进南开大学李旭光教授并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实现了省部级以上人才的历史性突破。今年4月,国内学界领军型人才曹树金教授受聘为我校特聘教授、信息管理研究院院长。曹树金教授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从事教学科研40余年,主持30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发表(出版)近200篇(种)论著;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等,在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他的加盟,使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科声誉实现了大幅跃升。
  外引内培,引育并重。资深教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老带新。他们带头分享教学课件、传授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吸收青年教师进入课题研究组,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青年教师为团队注入了活力。纪雪梅是我校情报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2014年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回校工作,成为引进的第一位青年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多项,参与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入选学校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第四层次。董坤,33岁,南京大学博士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入选学校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第四层次,获评山东省科技情报工作先进个人。此后,王芳、郭凤娇、李永明、孙震、魏绪秋、陆颖颖等一批年轻博士陆续来校工作,他们潜心教学、矢志科研,“人人有国家项目”,成为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断扩大的学术影响力和团结向上的浓厚教研氛围为团队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研究院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正高级职称14人,海外留学背景3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2个,学校“双百工程”第二层次3人、第三层次2人、第四层次4人。一支学历、专业、年龄梯次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升社会影响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里,不仅有严慈相济、一心一意培养学生的导师,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条件。
  研究生培养实行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发挥作用的培养机制。导师(或导师组)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专业实践、服务实习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就像年轻导师孙震最想对学生说的:“我将竭尽所能,陪你一起成长、不断成长。未来的日子里会有酸甜苦辣咸,但对你的关心和期待却无一例外。”
  研究院拥有高标准研究生工作室2个,多媒体教室2个,专用会议室2个。工作室为每个学生配有独立学习卡位、专用个人电脑、空调等。研究院与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院、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等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实习实践、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平台。
  谈到在校读研和回校工作的经历,纪雪梅感慨地说:“读研期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3年,这里的老师亦师亦友,在生活、科研和个人发展上都给予我无尽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充满感激和感动。回校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是‘帮助和传承’,我也会向我的导师学习,从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出发,将坦诚做人、勤奋做事、严谨治学的师德师风传承下去。”这是传承的力量。
  刘博文是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20届硕士毕业生,担任辅导员3年,今年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他深有感触地说:“导师不仅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为我们的学习助力,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观点,鼓励学生跟进前沿、大胆创新,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多元化发展,积极为学生择业提供建议和支持。”这是创新的力量。
  张玉洁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23届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纵横向课题8项,发表CSSCI论文11篇;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学术成果奖、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目前被录取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他发自内心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研究院的培养和导师的帮助。研究院为我们提供了舒适、方便、温暖的学习环境,从人手一台电脑到冬暖夏凉的工位,为我们的学习、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3年期间,导师给了我极大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待人接物,都给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榜样。”这是感恩的力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届届毕业生在这里学习成长,其间获国家奖学金15人次,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1篇,山东省优秀学生3人,生均发表高质量CSSCI核心期刊论文2篇以上。更是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自强之星”刘博文,“山东省优秀学生”“武汉大学十大学术之星”刘运梅,“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王晓迪,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新秀”韩正彪等优秀学子。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培养17届150余名硕士毕业生,近50%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院校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主要扎根图书馆基层工作,就业率100%,并深受用人单位赞誉。

山东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97次访问,全刊已有3914337次访问